伤仲永的理解文意

2024-05-19 04:18

1. 伤仲永的理解文意

译文
  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仲永的父亲作客,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今天那些天生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伤仲永的理解文意

2. 《伤仲永》的句意,字义和证句的理解

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方法比较合理。要解释这句话,要明白几个词的古意:从、先人、家这几个词在当代的用法也很多,但是跟本句关系不太大,我们暂不讨论,只说跟这句有关的。“从”在这句里是跟随的意思,这点主要还是从句式上来推断的,如果从是“自、由”的意思,那么一定要跟一个代表起点的处所,“从先人”明显没有表示任何处所,不管中文英文,都没有这种只用人名或称谓做地点代表的用法,即使英文里的省略用法,也只能说from father‘s,得有个代表所有格的's。“家”,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指屋内、住所,引申为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比如说“家乡”。“先人”的意思比较多,过去最多见的是用来代指祖先等先于自己出生的人,但是,如果指父亲,那只能是指已经过世的父亲,倒退个几百年,谁要是敢当着自己父亲的面尊称他为先人,绝对是忤逆的罪过。综上所述,我认为最合理的理解是这样的:到成文的时候,王安石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但是在当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临川先生曾经陪着老人回了一趟老家,那时候谈起过仲永的事情,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许多年过去,老父亲已经驾鹤西游,而仲永也早已“泯然众人矣”。

3. 《伤仲永》的道理和启示是什么?

《伤仲永》的道理和启示如下:
伤仲永说明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至关重要。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一个人如果光靠天赋而不靠后天的努力是难以成才的。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伤仲永》赏析
文章前两段简要叙述了方仲永从“神童”演变至平庸之人的故事,后一段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和感慨,揭示文章主旨。
文章寓理于事,因事言理,叙事和议论结合,主题鲜明而又形象生动。作者写仲永的故事,紧紧抓住“不使学”这一关键,选择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四个阶段来写,即五岁时的一鸣惊人,成名后的奇货可居,十二三岁时已名不副实,二十来岁时已“泯然众人”。
这样既使叙事显得精练简要,也能更集中地表现主题思想。
此外,文章还采用前后对比、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仲永从小天资聪颖,天才可造。“忽啼”“即书”“立就”等几个生动的细节描写,一个才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扬。
随即叙其在父亲的误导下,后天不学,并四处炫耀其奇才以牟利,终于沦落为普通人。这是抑。一扬一抑,对比鲜明,将主题揭示得极为深刻。

《伤仲永》的道理和启示是什么?

4. 伤仲永一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道理,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5. “伤仲永”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感受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才华不等于成功。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君子不可以不学!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今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启示:
【骄傲心理是被别人捧出来的】骄傲心理从哪里来?有人说是自己的思维产生变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实,一个人的主观思维的改变离不开外界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心理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来源于外界对他本人过分夸大所致。 
古人云:“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获得一些成绩时,外界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往往会使他的成就感无形中膨胀起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处于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当外界在夸大事实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吹捧的话,会使被吹捧之人的骄傲心理膨胀的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个人少年得志时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有的判断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产生出骄傲心理。 
方仲永(约1020—1040年后),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伤仲永”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6. 伤仲永说明了什么道理 伤仲永的寓意

1、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比起一般人要优秀得多,然而最终还是沦落为平常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即使天赋很高,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成绩,同时也告诉了人们,对于天赋不那么异秉的人,更需努力学习才能比别人聪明,有所收获。
 
 2、原文大意: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写了首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只要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仲永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有的人甚至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几年之后方仲永作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最终和普通人没有区别。

7.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 伤仲永故事中的哲理是什么

1、伤仲永的故事: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伤仲永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即使天赋很高,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成绩,同时也告诉了人们,对于天赋不那么异秉的人,更需努力学习才能比别人聪明,有所收获。

伤仲永的故事和道理 伤仲永故事中的哲理是什么

8. 简要概述《伤仲永》 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神童。年幼时天资过人、富有诗才。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当地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多年后十二三岁的方仲永,却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才能,沦为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比较了。

扩展资料:
《伤仲永》通过方仲永从五岁至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揭示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方仲永自幼年时天资聪颖从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他才能退化的缘由是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一个人要想得到进步,就应当不断勤奋地学习。古人古话说得好:“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只有经历过努力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就的,才能得到世人的称赞和钦佩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伤仲永